查看原文
其他

商业航天2021:少谈多干,落地区域经济圈进行时 | 年终特辑③

沐子 泰伯网 2022-06-23

:报道数字经济 

 定义转型中国

地方政府发展商业航天,赶早不赶晚。


撰文 | 泰伯网 沐子

编辑 | 鹿野


果以3—5年为一个时间段对商业航天做个总结,2021年的商业航天已经站在了行业发展的关键点。更确切地说,是站在了十四五新基建规划的起承转折点。

不少地方政府乃至经济圈开始在构建一个“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商业航天发射场等”产业链体系上达成共识。

而商业航天产业也在其中摸索落地方式,如通过政企合作等,与区域经济结合,成为地区GDP的一部分。


京津冀经济圈,明确先发地位


作为国内航空航天领域技术资源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北京聚集了国内超一半的商业航天器企业,涵盖火箭、卫星、载荷研制等各个领域。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河北省、天津市在承接北京市航天器产业技术、人才、资本的转移方面的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已经承接了众多航天器产业转移。

北京:南箭北星

结合在星箭设计、研发、核心制造、测试等现有基础和空间布局,北京市发布《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发挥“南箭北星”辐射引领作用:在大兴区、经开区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以及商业火箭创新中心,做强“南箭”;在海淀区建设商业卫星产业基地等,做强“北星”;丰台区发挥央企优势,承接高端溢出项目,其他各区错位发展,形成全市产业的协作互补。

在《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中,北京已将包含卫星通信在内的下一代网络纳入数字经济实施方案中:超前布局6G网络,支持发展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通信感知一体化、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星地一体融合组网、通信网络内生安全等通信融合技术,协同开展6G相关的高端芯片、核心器件、仿真验证平台等攻关研制。 

商业落地:

2021年4月,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正式揭牌。基地将围绕商业火箭研发、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以及卫星互联网示范应用等领域,汇聚卫星应用、信息技术、航天材料和先进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等配套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其中,16家商业航天企业集中签约。

2021年12月,瞄准北京经开区星箭网络产业,北京经开区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星箭网络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并宣布成立北京亦庄星箭网络产业联盟,已有41家成员单位加盟。

天津,依托国家队

依托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天津市于今年9月份印发《天津市航空航天产业链工作方案》。航空航天产业链选取了空客天津公司、航天长征火箭、天津直升机、航天神舟飞行器等30家企业作为首批重点龙头企业,目标是,“十四五”期间初步形成飞机、直升机、无人机、运载火箭、卫星及超大型航天器5条子链竞相发展的格局,逐步向建设具有国际先进研发和制造水平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的目标迈进。

为了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天津市明确要发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滨海高新区、东丽区临空经济区4个重点产业发展集聚区,以区聚链、以链集群。

河北,承接北京出走航天产业

当前,河北已经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航天器产业集聚区,以固安航天器产业基地、张家口怀来航天器产业基地、保定航天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基地、沧州航天科技产业园等为代表。

2021年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总部设在雄安新区。

2021年上半年,河北固安县在北京举办“固安航空航天产业投资环境推介会”,进一步延伸固安县航空航天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航空航天产业规模。


环渤海经济圈,机会来自海上


山东发展商业航天的机会主要来源于海上发射以及海洋相关的卫星应用。2021年4月,齐鲁卫星星座中的“齐鲁一号”和“齐鲁四号”两颗卫星已经发射升空,这是国内首次采用“天基互联网+遥感小卫星”模式的创新型遥感应用项目,也是山东省首颗商业遥感SAR(即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主动式的对地观测系统)卫星。

山东:海上发射带动周边

济南:

2021年8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香港航天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地联手启动建设卫星技术及应用创新实验室,计划明年完成8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共同打造全球首个高分辨率农业卫星星座。

2021年12月,济南发布“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济南将推动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空天信息人才培养,筹建空天信息大学。综合目前信息,学校的选址很有可能落地在济南市章丘区。

烟台:

2021年12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在烟台市设立山东产研齐鲁卫星龙口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建设两部分内容:一是建设齐鲁卫星地面接收站和数据中心,为龙口市相关企业开放卫星数据,二是设立产研院龙口分院,对龙口市相关产业进行技术研发指导、产业导入孵化。

同月,商业航天企业九天行歌火箭推进剂贮箱生产基地、东方空间“引力一号”运载火箭AIT中心、星河动力商业固体运载火箭创新研发制造基地三个商业航天项目在烟台东方航天港启动开工。

青岛:

青岛依靠良好的营商环境与制造业基础,聚拢了一批卫星企业。我国首个低轨物联网星座国电高科天启卫星物联网产业园于2021年12月落户古镇口,主要建设天启星座东北亚运营中心、卫星物联网终端批量生产制造基地,并引进上下游相关产业。据了解,天启星座由38颗低轨卫星组成,目前已发射15颗卫星,计划于2022年全部部署完成。

除国电高科外,吉利落地在青岛的总投资41.2亿元的卫星互联项目于2021年正式启动,该项目位于青岛胶州市上合示范区内。

泰安:

2021年5月,总投资2.6亿元的上海寰宇乾堃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火箭综合试验中心奠基落地泰安,标志着泰安新泰市迈入航天科技领域。项目预计2022年5月完成全项目验收。


东北经济区,卫星绑定数字政府


2021年5月,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到长光卫星技术公司调研时强调,要着力提升吉林航天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企业就“数字吉林”建设加强合作,不断拓展在农业、林业、应急抢险救灾等领域应用,进一步打通创新链、应用链、价值链、产业链。

2021年7月,4颗“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至此,“吉林一号”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增至29颗,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9次至11次重访。


长三角经济圈,抱团发展更香


2021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式发布“G60星链”计划。该计划提出,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将积极推动技术联合攻关,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市场与应用开发创新协同,合力打造以“G60星链”为龙头的卫星互联网集群。

上海:产业带头羊

上海市印发《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包括商业航天、氢能装备、保姆机器人,甚至脑机接口在内的一批前瞻性和战略性装备产业已被写入《规划》。根据该规划,到2025年,上海全市高端装备产业工业产值计划突破7000亿元人民币。

这也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上海将从多方面推动民用航天装备发展,包括:优化航天产业生态,形成贯通星上关键零部件、星地系统集成、地面站及应用终端、综合信息服务、整星研发批产等环节的产业链集聚生态等。

2021年8月,“G60号”“松江号”两颗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上海松江率先布局卫星互联网产业,规划建设“G60星链产业园”。

浙江:或定位长三角商业发射中心

宁波:

2021年初,浙江省政府网站公示《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提到了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据介绍,该项目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包括航天发射场35平方公里、产业配套区32平方公里,建设年发射规模100发的商业航天发射基地和千亿元级的商业航天配套产业基地,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投资120亿元。

嘉兴:

2021年6月,位于嘉兴市港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内的嘉兴蓝箭航天中心首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嘉兴蓝箭航天中心,旨在打造集设计仿真、试验检测、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顶尖航天产业基地。

2021年11月,嘉兴市委书记张兵会见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宏俊一行,双方就航天平湖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该项目总投资150亿元,集中布局商业火箭、商业卫星、卫星应用及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等,年产值超200亿元。

江苏,航天人才输出

发展空天产业,江苏具有一定人才优势,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院所,科教优势显著。特别是在航空航天装备发展及应用上,南京理工大学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微纳卫星和飞行器先进制造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正承担国家空间在轨服务和深空探测等相关任务。

南京:

2021年4月,“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暨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开幕式在江苏南京举行。

2021年6月,2021南京创新周期间,从事太空资源探索、开发及利用的“起源太空”正式签约落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在园区投资20亿元建设卫星生产基地、太空科技研发中心、空天技术全景中心、太空科技展示馆等。

苏州:

2021年11月,长三角商业航天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落户苏州相城经开区。项目将立足卫星科研平台、产业平台、创新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定位,加快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新集群。

当日,苏州相城经开区与中国卫星一级全资子公司航宇卫星科技签约。创新中心的建设将围绕筹划一个“卫星星座”、建设一座“指挥控制中心”、启动一个“商业航天产业规划”的目标,探索“行业+航天”的商业航天发展新路径。

安徽:从空天信息切入

2021年10月,安徽省政府组织编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双招双引”实施方案,对空天信息产业作出了明确部署: “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合肥等地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打造制造、发射、运营的卫星全产业链,包括打造涵盖生产制造、数据挖掘和空间信息服务的空天信息产业集群;支持实施“天仙”星座计划,支持运载火箭及发动机、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用新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应用等。到2025年,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亿元。

合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推动空天科技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形成更多引领性原创成果。

以星座建设工程为牵引,合肥于2021年12月与民营卫星企业银河航天、航天宏图等企业合作对接,如组建安徽卫星遥感公司,打造制造、发射、运营的卫星全产业链。

中部地区,制造底子不弱


湖北:依托国家航天基地

2021年12月,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办联合省发改委正式印发《湖北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航空航天行业产值达到千亿级规模。此前(2021年4月),《湖北省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2021-2023年)》正式印发,航空航天产业被列入16条重点产业链。2021年6月,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提出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航空航天产业成为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之一。

2021年5月,航天领域22个项目集中签约落地武汉。当天,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武汉市新洲区政府与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试验中心、北京新风航天装备公司等22家企业签约,将引进航天产业链上下游研发、制造、应用等领域项目22个,签约总额80余亿元。

湖南:瞄准航空航天未来产业

2021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兴服务业和未来产业等九大产业。

长沙:

2021年12月,由长沙高新区企业天仪研究院研制的宝酝号卫星和丽泽一号卫星发射升空。

株洲 :

2021年12月,椭圆时空首个“直播地球”中心启动仪式在株洲市举行。这也是全国首个正式投运的直播地球中心。该直播地球中心是基于通导遥一体化卫星星座“星池计划”的即时遥感、万物互联及导航增强等能力,融合了数字孪生、VR、MR和沉浸式交互等前沿技术构建的集空天地海一体化运营监控能力的综合展示服务中心,包含空天地海一体化数据服务、数据智能处理服务,多维综合展示服务三部分。

西部经济圈,应急需求更明确


四川具有较为完整的空天产业链;人才资源相对丰富,大量来自北航、哈工大等高校院所的高端人才驻留四川,电子科大、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高校也能提供持续的人才输出;且四川省在应急通信、森林防火监控和地质灾害健康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潜在需求。

陕西省:气象+卫星

2021年4月,《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云水资源监测,提升卫星综合监测应用能力,融合运用卫星遥感、飞机探测、地面观测数据,提升科学指挥能等。

宁夏自治区:定位数据监测

2021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数字政府建设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加强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和高分卫星应用服务,加快数据对接,为空间规划、资源开发、防灾救灾等服务。

2021年10月,2021云天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高端峰会暨宁夏中卫遥感卫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场阶段总结会在宁夏中卫市举办,中卫已建成我国首个综合性卫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场。

四川省:卫星互联网+

1月1日,四川省政府印发实施《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建设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加快推行新型基础信息设施建设,探索开展卫星、6G等未来网络试验验证等任务,未来也将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推进高分卫星应用。

12月10日,四川省智能卫星互联网创新中心(研发总部)举行揭牌启用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中梁、卫星互联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立伟、四川省经信厅技术创新处处长巫绍玲、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彭崇实、市经信局副局长张鲁进、高新区科才局平台处副处长蒋军、电子科技大学科研院院长杨海光等出席祝贺。

据了解,四川省智能卫星互联网创新中心由国星宇航牵头,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电科互联网加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电科投资有限公司、国高成果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组建。

重庆市:应急需求明确

2021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印发重庆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提到建立水生态卫星遥感监测评估系统。

2021年6月,《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利用卫星等地震监测技术,推动防震减灾事业。


港珠澳大湾区


广东省:发挥数字优势

广东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布局6G、太赫兹、8K、量子信息、类脑计算、神经芯片等前沿技术,前瞻布局量子保密通信、量子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未来网络建设。其中,战略谋划卫星互联网产业,聚焦突破小型卫星设计与批量生产、商业运载火箭研制、卫星通讯地面终端生产以及卫星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此外,《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提出,支持广州、深圳等市发挥通信和卫星技术优势,发展新型应急指挥通信装备;支持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三大领域融合发展,,以及相关整机设备和关键配套软硬件研发;并依托广州、深圳、珠海等市,打造集卫星芯片、终端、关键元器件制造为一体的卫星装备产业集聚区。

广州:

2021年3月,吉利科技集团拟在南沙设立其全国唯一航天业务集团总部,与南沙此前已经落地的中科宇航等企业形成协同,共同助力南沙加速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

深圳:

深圳市发布《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意见》鼓励卫星与各行各业融合应用,打造千亿级的卫星应用产业集群。此外,支持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引导为辅,支持企业投资建设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和区域特色遥感星座等。

福建省:通信、遥感一个不落

福州:

近日,位于福州新区滨海新城的达华卫星互联网产业园项目即将全面封顶。

厦门:

有报道称,厦门市第一颗城市定制遥感卫星“厦门壹号”,有望于2021年10月送入太空,提供定制化城市服务。据悉,星座卫星将以“厦门壹号”卫星为开端,在不久的将来发射108颗卫星,形成服务城市发展的“星座”。


海南:利用自贸港优势,空间信息应用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国家航天局将有序引导聚集更多航天科研、生产、试验项目和商业航天单位进入海南,持续支持海南航天产业和太空经济发展,配合海南打造面向世界的航天产业高地。目前,海南航天产业主要围绕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部署。

主要政策:

2021年4月,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提出优化海南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支持建设融合、开放的文昌航天发射场,打造国际一流、市场化运营的航天发射场系统;推动卫星遥感、北斗导航、卫星通信、量子卫星、芯片设计、运载火箭、测控等商业航天产业链落地海南。

2021年7月,海南公布《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逐步将文昌国际航天城打造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商业火箭研发基地,建设商业遥感卫星研制全链条。到2025年,海南航天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人民币。

具体落实:

2021年8月,星通九恒科技有限公司的“36天罡星群”项目在在文昌国际航天城挂牌,这是我国首个将36颗遥感低轨小卫星用于自然灾害和城市应急监测预警服务的项目。该项目预计2023年5月底前完成全部36颗卫星的发射组网。

同年11月初,星际荣耀全资子公司正式落地海南,推进中大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射工位,以海上回收为目标,执行发射任务。同时组织和规划用于可回收火箭检测、处置、复用的复检中心的建设以及海上回收设施的论证和建设。

加群提示


泰伯网目前建有七大领域社群:GIO企业家群、科技大厂公关群、资本机构群、汽车出行群、新航天探索群、云服务与智慧产业群、测绘地理信息群,入群请加泰伯小姐姐(微信:taiboxiaojiejie),同时备注您想进的群。

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送至邮箱:news@taibo.cn

商务合作:18500135491

法律顾问:盈科律师事务所


奔向下一代互联网的2021,大厂布局空天的转折年 | 年终特辑②

《精读》

空天产业迎来超级工程,我国“十四五”要建空天地海立体化网络“国产化”时代到来:我国修法助推空天信息产业“国产替代”“元宇宙”商业化:现实机会是数字孪生北斗遇见元宇宙:发现一个新产业机会?商业遥感产业的困惑是“不够商业” | 年终特辑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